人民法院报!杭州“微法庭”再获整版报道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两级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村社“微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参与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把移动微法院、“浙江ODR”、庭审直播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下沉到最基层,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联通基层治理最前沿,依靠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源头,有效降低纠纷数量和成讼案件数量。
将人民法院工作与基层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8年4月,杭州法院第一家“微法庭”在临安区上田村建立。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成2000余家村社“微法庭”,通过“微法庭”参与指导调解纠纷899件,培育村社法治带头人1000余人,培训调解员2200余人,组织法治教育500余场,服务咨询群众1.1万余人次。今年上半年,杭州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6.2%,诉讼案件高位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市万人成讼率为41.4,同比下降3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诉讼服务送上门,矛盾就地化解不出村,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微法庭”的便利性更得到凸显。
2020年2月21日,疫情防控期间,在社区隔离的老徐在富阳蒋家桥“微法庭”参加案件庭审。
小燕(化名)和某餐饮公司的租赁纠纷本该于今年2月在临安区人民法院开庭,但疫情期间小燕连出村都不方便,这让她心急如焚。好在小燕所在的太源村设有“微法庭”,于是承办法官指导她通过“微法庭”参与在线庭审。2月17日上午,庭审如期举行。承办法官在法院的审判庭内,原告代理律师在家里,小燕的丈夫作为代理人在太源村村委会,三方虽处各地,却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在线庭审。
在“微法庭”里,浙江移动微法院、“浙江ODR”(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和庭审直播三网合一,贯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据负责统筹“微法庭”的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陈辽敏介绍,“微法庭”不增编,不盖房,一根网线一块屏,形式上覆盖比较容易。
4月21日,临安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陈艳菊接到板桥镇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打来的“求助”电话:“两方都同意调解,但到什么地方调却怎么都说不通。”
2020年4月29日,临安区法院特邀调解员潘曙龙在上田“微法庭”连线身在观山“微法庭”的当事人展开线上调解,法官在法院调解室进行线上指导。
原来,上田村村民老潘二人经同村老乡介绍,到临安区於潜镇观山村村民老叶承包的工地干活。可工程做好了,1万余元劳务工资却一拖再拖。去找介绍人,结果老叶也欠他3万多的材料款。无奈之下,三人来到村委会,请上田村“微法庭”特邀调解员潘曙龙帮助,并在“微法庭”的智能平台线上提交了诉讼申请。
潘曙龙通过“微法庭”的24小时工作平台找到了观山村“微法庭”的值班特邀调解员、村综治主任周小军。周小军联系上了在外地打工的老叶,经过劝说,老叶终于同意调解,却只接受在观山村调解,怕去了法院会被村里人误会自己犯了法,又怕去了上田村自己会吃亏。
最终,在陈艳菊、潘曙龙、周小军三人的提议下,双方当事人都不必出村,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就展开了调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工作,双方就三个月内还清工资达成了一致意见后,陈艳菊通过线上平台现场对调解协议予以司法确认,打消了老潘三人的后顾之忧。
在乡村,“微法庭”打通了地理限制,依托村干部和乡贤,与当地法院形成了一个合力解决问题的“网”。在邻里间相对较陌生的城市,“微法庭”和行业协会、社区等专业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化解纠纷。此外,杭州各级法院设立的行业“微法庭”也已覆盖了消保委、旅游协会、商会、物业纠纷调解中心、婚调委等。
余杭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管理方为了照顾周边居民正常休息,同时考虑到疫情防控管理需要,决定于每日深夜两点关闭市场南北两个大门中的南大门。然而,该市场占地面积较大,深夜两点更是市场批发交易的黄金时间,管理方这样的举措无疑对市场南大门周边的商户生意造成了巨大影响。多次沟通未果后,南大门周边20余家商户与市场管理方的纠纷愈演愈烈。
余杭区临平商会获悉此事后,第一时间组织商事“微法庭”介入调解。通过调解员沟通市场管理方、走访涉案商户、凌晨现场调查等措施,在充分掌握各方需求、了解实际状况的情况下,商事“微法庭”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耐心、细致、专业的调解和法律宣讲,20余家商户对市场管理方的疫情防控措施表示了理解,双方握手言和,纠纷成功化解。
将专业特长与基层工作优势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希望,法官通过‘微法庭’和各村联络沟通时,除了指导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外,还能有意识地做一些引导,让基层干部从‘遇到棘手矛盾就建议打官司’的惯有思维中走出来,从而培养一批熟悉当地情况、具备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的基层‘法治带头人’。”杭州中院副院长郎长华说。
为了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每家法院都成立了“微法庭”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微法庭”工作的统筹协调、日常联络、任务分派、反馈督办和信息汇总等工作。“微法庭”的日常运行,主要通过“总对点”的方式进行——“总”就是“微法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点”就是每一个“微法庭”。“总对点”双向联系的方式构建了“两个24小时”工作机制,即通过联系平台保持24小时信息联通,“微法庭”具体工作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答复。
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找法官,调解员在工作中就有了底气。桐庐县富春江镇孝门村党委书记刘国群当了多年村书记,从来不怕结有多难解,就怕别人一句“你又不懂法”噎得他哑口无言。“以前由于法律知识有限,一些矛盾调解起来比较吃力,也不敢去调解。”他坦言,很多农村干部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是一个原则:摆平,但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法律的保障,是解决不好的,而有了‘微法庭’后,就有法官作指导、做后盾,我处理起纠纷来更有底气、更能服众。”
2019年11月29日,杭州法院深化诉源治理暨“微法庭”推进现场会在临安召开。
前不久,桐庐县人民法院接到孝门“微法庭”、富春江镇司法所发出的联动调解邀请,请求法院参与调解一起因安装电灯不慎坠落死亡的案件:廖某经建材店老板刘某安排,在给吴某经营的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安装电灯时,不慎从10多米的横车上坠落,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人命关天,没有法律的支撑,村里来调只能是火上浇油,帮任何一方说话都会被另一方指着鼻子骂偏袒。法官参与进来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两次长达10多个小时的调解过程中,法官对死者、建材店、机电制造公司的责任作了解释、分析和梳理,引导当事人理性看待问题,加上村调解员、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当事人最终就赔偿金额及付款方式达成一致。
将司法服务和普法宣传紧紧联系在一起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纠纷在服务业矛盾纠纷中的占比也随之上升。“其中大部分是物业欠费问题。一方面,业主抱怨物业公司服务不好,从而拒交物业费;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因收不上物业费,而不能给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章幼戎介绍,今年以来,先后有200余起与物业纠纷相关的矛盾纠纷起诉到拱墅区法院。
今年4月,拱墅区法院联合住建局在区物业协调中心设立物业“微法庭”,将辖区范围内受理的相关案件委托其进行诉前调解。截至目前,该“微法庭”共接收243件案件,调解成功147件,调解率超过60%。
要治标,更要治本。在章幼戎看来,调解只是就事论事,想要真正把矛盾消灭在萌芽、化解在源头,还是要通过典型案例让当事人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借助拱墅区所有社区“微法庭”,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等通过观看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的庭审录播视频得到了更全面的法治教育。
随时将庭审现场搬到村居民家门口,是“微法庭”的一大特色。据了解,杭州各级法院通过“微法庭”,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土地承包、职务犯罪、酒驾、保健品诈骗等类型案件的庭审直播和点播,做成“菜单式”清单,由各村社、行业协会自主选择并组织村(居)民进行观看。
2020年3月5日,杭州市上城区首例涉防疫物资诈骗案件开庭审理,辖区居民通过“微法庭”观看庭审直播,当天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
今年以来,杭州法院“微法庭”的庭审直播功能升级,从单个“微法庭”观看到镇街、行业“微法庭”联动“围观”,从面向群众的身边普法课堂升级为针对人民调解员、行业调解员、行政执法人员等专业人群的定向法律培训。
此外,“微法庭”还可对某村或社区范围内的失信被执行人员予以公布,实现精准曝光,强化失信曝光效果。今年以来,全市“微法庭”已组织在线观看庭审直播和点播、失信曝光、拒执警示宣传片等法制教育355场,受众15万余人次。
“作为法院参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有效抓手,‘微法庭’通过‘互联网+综合法律服务’,建立完善线上线下解纷渠道,既能助力‘枫桥经验’由传统方式向智慧方式升级,也能助推法院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杭州中院院长斯金锦说。
“微法庭”相关报道
杭州日报头版:基层治理无小事,“微法庭”贯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2020年9月21日《人民法院报》第8版 ,记者 余建华
他在操作涨人气,那边在进行公证录像,因为 “刷粉”被判罚15万元
24小时在线的“老娘舅”,可处理国际商事纠纷的“调解云平台”……在杭州,数字赋能矛盾纠纷化解的新路径还有哪些?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